水洞沟游感
灰蒙蒙的黄土,厚厚的土层下,埋藏着先古文明的足迹。一块块棱角分明的硕石,印记着人类三万年前的历史。考古挖掘的切壁上,清晰的划着历史发展的年轮,分层的沙硕,成为新旧石器的分割;厚土层下的鹅卵石和细沙,向游人们静静地倾述,这里曾经是碧波绿水,草丰树茂,羊肥马壮,曾是先人们生活的乐园……
张三小店因这片遗址而扬名得以复修。黄泥搭建的土屋,枯枝圈起的篱笆小院;简陋的土炕上,摆着一张老式的炕桌;笨拙的老牛车,早已被人们废弃,冷落得停置在屋檐下;锈迹斑斑的铡刀,与拾粪的柳筐依墙相伴;破旧的石磨、石碾、石臼已无工可做而寂寞无语;大门前的一口枯井,摇水的辘轳被枯枝支撑着,摇把无力的下垂着。这里的一切,也许不是张三小店的主人的原物,却唤醒了我们已失去的记忆。
攀上黄土坡,一条土龙横卧在眼前,那便是明朝的古长城。昔日的要塞边关,巍峨的御敌城墙,已被烈烈的野风分化,旷野里残留着干打垒黄土墙的踪迹。伴着扬着黄土的阵风,我们登上了昔日的边关城墙,极目远眺,毛乌素沙漠的沙丘隐隐出现在远方,几顶白色的蒙古包散落在墙外。耳边呼呼的风声,仿佛把我们带回到古战场,城墙上旌旗猎猎,战鼓擂鸣,墙外马蹄激奔,杀声四起,高高的峰火台上冒着的滚滚狼烟,在传送着抗敌的信号……如今这里已是静悄悄,茫茫的旷野中只留下了一条逶迤的黄土垅在风中低吟。
灰蒙蒙黄土峡中有一条绿带,这里有一条细细的水流。这里听不到潺潺的流水,但这里水却在悄悄的流淌着,细细的水流,滋润两侧的黄土,湿润的土地上摇荡绿色的芦苇;静静的水中,孕育着生命,黑呼呼的蝌蚪在水中摆尾,机敏的小鱼在水中的草丛中戏游,杂草中飞窜着小小蠓虫。土峡中有一口泉,被称之为生命之泉。泉眼被水泥管圈起,圈起的泉,更象一口水井。泉水清澈冰凉,水面是平平的静静的,看不出泉涌,但井里的水是满满的,漫溢着与峡里水流和在了一起。这是生命之泉,这是生命之水,这片水孕育了这一条绿带,培育出了生命,让苍凉中有了无限的生机。
拾阶登上了高高的水坝,细细的水流被现代人囤积在坝墙内,变成了一片碧波荡漾的水域。坝边人工种植的花草,嫣红翠绿,岸边建有游艇码头,有游人小憩的凉亭。据导游说,当西阳斜射,这里的水与两侧的土崖一片褐红,为此,这片被囤积的水域称为红山湖。坐上游艇,游艇是电瓶驱动,噪声很小,但动力有限。后出发的游艇从后面超了过来,两船交越,游人双目对峙扫向了对方,众人脸上表情有了不同的变化,一个是满脸喜悦,一个无奈和懊丧……“我们这个船是环保船,观景应该慢游细看,我们船比他们好”此话从我的身后传出,游船上顿时有了一片笑声,对比点的调整,使大家的心情转好。游艇在碧波中慢慢的游荡,冲出了层层的波浪,小风在轻轻吹着,人随着船儿在飘荡,手伸进了身边的湖水,扬起了串串的白色水花,侧目探寻着黄土峡奇特的雅丹地貌。
游艇停在了枣树湾,这里有一个大大的湾,湾里长着一片枣树,枣树还是枯褐色的,但是到盛夏,这里肯定会是一片绿洲。走过用木板搭起栈桥,就是“驴的”驿道,游人在导游的游说下,纷纷解囊自费,坐上了“驴的”。“驴的”装扮的很漂亮,小驴很健壮,驴蹄嗒嗒跑的飞快,泛着白碱的地面扬起了淡淡的黄土,弯延的小路上留下了清晰的车辙。我们顺着车辙步行前进,在行进中讨论着雅丹地貌的特征。
雅丹”是维吾尔语言,原意是“具有陡壁的小丘”,后泛指风蚀垄脊,土墩,风蚀沟槽及洼地的地貌组合。干旱地区的湖积平原和冲积平原常因干缩而龟裂,在定向风的长期吹蚀下,裂缝逐渐扩大而成为沟槽,沟槽之间常出现高达5-10米的垄脊。
雅丹的外营力不仅仅是风,还有水,并且存在三种类型:一类是以风力侵蚀为主形成的雅丹,一类是以水流侵蚀为主形成的雅丹,还有一类则是风和水共同作用形成的雅丹。
立在路边的导游牌使我们驻步,望着眼前变化奇特的地貌,知道进入了红山堡大峡谷。峡谷两侧的崖壁泛红,沟壑纵横交错,置身此峡,真有崖壁倾面来,土柱欲折催之感。
这段地貌特点,应该是以水流侵蚀为主形成的雅丹峡谷。
走出峡谷,来到东门的停车场。在等车的时,回头望着这块荒芜而又神奇的地方,心里想了很多……
望着眼前的一切,不知该赞扬大自然的神功,还是应该歌颂人类的顽强。一条细细的水流,它使地面塌陷,切出一条壕沟,变成一道深深的峡谷。崖面倒塌,阻塞水道,水流另寻出路,这里变成了荒漠的黄土。
山不转来水转,水不转来人转。千万年来,水绕着山转,人围着大自然转。水进人进,水走人迁,昔日的绿洲被埋在深深的黄土下,新的绿洲又聚集起了更多更多的人。
悠悠岁月,星转斗移,苍海桑田……
2009年5月8日
评论